中国数控机床产业曾经错失两次发展机遇:一是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几乎和日本同时起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我们落伍了;二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又一次发展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的机遇,我们没有把握好,发展不快。我们要谈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数控机床的发展概况,这30年以来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或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阶级市场、大众市场、大众阶级市场”。在中国数控机床市场历史沿革和发展过程中正成工集团和众多各类型机床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部分:“阶级”市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10年间,中国国有机床企业以制造传统机床为主,包括齐二、沈机、武重、济二、云机、昆机、星火机床、宝鸡机床、大连机床、青海一机、广州机床、宁江机床、汉江机床、北京机电*股份、四川长征机床、鲁南机床等国有大中型机床企业,是以生产制造马鞍车床、普通车床、平面磨床、钻床、普通立卧铣床、带锯床、内外圆磨床等传统机床为主的企业。基本没有能力开发研制精密数控机床的能力。因为数控机床的研发及制造昂贵,在94年以前能做数控机床的大概只有德国、美国、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数控机床技术在当时对中国是封锁的,而在中国大陆能买得起或用得上精密数控机床的是一些国有大企业、大中型外企或合资企业。就像19世纪初的汽车业一样,拥有一辆汽车是身份的象征,在当时拥有数控机床的企业也是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
第二部分:“大众”市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10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中各行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并成熟,企业的原始积累逐步完成,很多大中型外企以及合资企业或以上企业的中下游企业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已经到了需要也买得起高精数控机床的地步,此时中大型外资及合资企业通过免税批文进口欧美日等国家的数控机床,而以中国台湾机床企业为主的的数控机床开始逐渐的大量的涌入珠三角市场,从早期的带数显光学尺的炮塔铣床到放电加工机再到后来的数控车数控铣。而该时期中国台湾中小型机床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比较不规范,比如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投机、偷漏税及走私,很多中国台湾中小机床企业在珠三角取得阶段性成功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中国台湾中小型机床企业在珠三角地区逐渐没落失败或转往长三角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中国台湾机床企业的大陆从业人员(包括业务型的和技术型的)在此后的珠三角机床市场以及长三角机床市场形成了一些力量,包括当前仍活跃于机床市场的诺信、捷甬达、先锋、联金新烽、高成、盛鸿、鼎泰、宝佳、鑫泰、保银等机床组装企业的创始人或企业从业人员都跟早期的中国台湾机床企业多少有点关系,在当时他们退出中国台湾机床企业后都迅速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机床组装企业(购买台正机床光机装配成整机后向市场用户出售),这是中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台正公司的普通机床光机和数控机床光机已经进入珠三角市场并迅速占领市场。台正光机能够迅速占领珠三角市场在当时有以下几个有利因素:一是珠三角市场对数控机床的需求处于旺盛的上升期;二是台正公司生产的机床光机性价比远高于中国台湾机床,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三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台湾机床企业大陆从业人员的力量(创业者初创企业的激情和拼搏精神);四是国有机床企业面对旺盛的数控机床市场需求,由于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开发制造数控机床光机,很多也选用了台正数控机床的光机装配整机。
台正公司或正成工集团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刺激拉动市场需求,通过*提高企业度,通过提高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持续下降成本,让产业链当中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终端用户都得到实惠,形成良性的持续的成长和扩张,过去十几年以来台正公司通过企业自身的影响降低中国机床市场的整体价格,这种影响在中国机床工业*是革命性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恰似19世纪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当时福特汽车公司通过产业革命(既总装线的诞生),提高生产工艺和总装工人的专业化程度,使汽车总装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装配一辆汽车用13个小时到5个小时50分,再到装配一辆汽车只需2小时38分就行了,1914年1月装配一辆汽车用时1小时30分。1909年平均每辆车的利润是220.11美元,到1913年,随着新的快速生产线的采用,利润降到99.43美元。但是,由于制造成本降低促使汽车销量的猛增,公司总利润迅速增长。台正当时也是采用“通过大量生产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方便使用推动了大量消费”。